污水厂的后续工艺构筑物的优化运行管理
调节池在污水厂的设置并不是很多,近年来气候的剧烈变化,导致污水厂收纳区域内的降雨的变化更加多变,雨水调节池的设置在近期建设的污水厂中被推荐或强制,调节池的运行在多数污水厂仍是较为空白的工艺管理内容,随着降雨变化的复杂性增加,合理的利用调节池来避免污水处理过程受到高负荷冲击,成为新的工艺控制内容之一,希望能通过前两篇内容帮助运行人员充分利用和挖掘污水厂的调节池运行。
在一些污水厂的工艺中,设置沉淀池来去除进水中的无机物,避免对后续的工艺运行造成无机物过多的影响,污水通过预处理后,进入到沉淀池内,可将进水中的部分体积和质量较大的无机物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进行重力沉淀分离,去除了部分无机物的沉淀池上清液污水通过工艺管道进入到后续处理构筑物内,沉淀到沉淀池底部的无机污泥送去污泥脱水机房进行污泥脱水处理。为了和生化处理阶段的进行活性污泥泥水分离的沉淀池区别,在生化处理前端设置的沉淀池成为初沉池,生化池的阶段的沉淀池称为二沉池(二次沉淀池)。
从设计理论上,初沉池具备的工艺功能主要是围绕进水中的无机物的去除来进行的,但是在污水厂的实际运行中经常会有厂区回水中的部分活性污泥进入到初沉池内,这部分污泥主要是从污泥储池或污泥调节池的溢流、污泥脱水机房运行过程中的跑泥漏泥、深度处理车间的滤池反冲洗的含有过滤杂质的泥渣冲洗废水、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工艺调整排泥等,这些污水厂内的污泥含有活性污泥和化学污泥,这部分的污泥在生产运行中是通过厂区污水管道回流到厂区集水井内,再通过污水提升泵提升进入到污水处理系统中,经过预处理就到了初沉池内。这样进入到初沉池内的污水不再是原污水,而是参杂了厂区工艺排泥废水的混合污水,因此初沉池的沉淀污泥也不再是单一的进水无机物,变成了含有厂区工艺污泥的混合污泥。
这种复杂的污泥变化,对初沉池的运行造成一定的问题,比较常见的是初沉池会发生活性污泥的厌氧反应,部分活性污泥回流到初沉池内,沉淀后在初沉池底部发生厌氧反应,造成初沉池水质发黑发臭的现象;回流的活性污泥过多时会造成回流污泥中的生物聚集的总磷释放到初沉池内,增加了系统的磷负荷;活性污泥的厌氧反应会消耗进水中的小分子有机物,降低生化段厌氧段生物除磷所需的挥发性的小分子碳源(VFA),导致生物除磷效果下降,运行人员需要投加更多的除磷药剂来进行化学除磷;厌氧反应中消耗的BOD,也造成了生物脱氮过程中的碳氮比进一步降低,需要额外投加更多的碳源来弥补生物脱氮所需;由于混合污泥的量大于进水中无机物的含量,导致初沉池内沉淀的污泥数量也远高于设计初沉池产泥量,需要调整初沉池的排泥周期和排泥量,避免初沉池内污泥堆积和排泥系统堵塞的问题出现。
推荐公司新闻
推荐行业新闻
- 秋末冬初,污水处理厂需要注意什么?
- 氨氮不高总氮不高的原因
- 如果污水厂确定要进行设备的维修或者零部件更换(翻新),最适合污水厂的方式是什么?
- 三大契机出现 改革即将“破冰”?
- 污水厂的雨水调节池的工艺应用